诸葛亮
诸葛亮,字孔明,琅邪阳都人。他是汉司隶校尉诸葛丰的后代。他的父亲诸葛珪,字君贡,东汉末年曾任太山郡丞。诸葛亮幼年丧父,叔父诸葛玄被袁术任命为豫章太守,诸葛玄带着诸葛亮和诸葛亮的弟弟诸葛均去上任。恰巧汉朝另外选派了朱皓替代诸葛玄。诸葛玄一向和荆州牧刘表有交情,就前去投靠他。诸葛玄死后,诸葛亮亲自耕种田地,喜欢吟诵《梁父吟》。诸葛亮身高八尺,常常自比为管仲、乐毅,当时的人都不以为然。只有博陵的崔州平、颍川的徐庶和诸葛亮友好,认为确实如此。
当时先主刘备驻军在新野。徐庶去拜见刘备,刘备器重他,他对刘备说:「诸葛孔明这个人,是卧龙,将军您可愿意见见他吗?」刘备说:「您和他一起来吧。」徐庶说:「这个人应前去拜见,不能使他屈志而召来。将军您应屈尊去见他。」因此刘备就去拜访诸葛亮,一共去了三次,才见到。于是屏退旁边的人说:「汉室倾覆衰败,奸臣篡权,皇帝流亡在外。孤没有估量自己的德行和能力,想要在天下伸张大义,但是我智谋不足能力有限,因而遭受挫败,到了今天这地步。可我的志向还没有改变,您认为应该采用什么计策?」诸葛亮回答说:「从董卓作乱以来,豪杰并起,割据州郡一方的人数不胜数。曹操和袁绍相比,名望很低而且兵力薄弱,然而曹操终于能打败袁绍,由弱转强,这不仅因为天时有利,而且也是依靠了人的智谋。现在曹操已经拥有百万大军,挟持天子而号令诸侯,这确实不能同他较量争强。孙权占据着江东地区,已经历了三代,国家地势险要而人民归附,有才能的人受他任用,这是能作为外援而不能谋取的。荆州北面依傍汉水、沔水,向南可获得南海地区的全部物资财富,东面与吴、会稽相连接,西面通向巴、蜀,这是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地,而它的主人刘表守不住这块地方,这大概是上天用来资助将军您的吧,将军您可有这个打算?益州关塞险要,有上千里的肥沃田地,是物产丰饶的天府之地,汉高祖凭借它建立了帝业。刘璋昏庸懦弱,张鲁在北面威胁他,人民殷实、国家富裕却不懂得关怀体恤吏民,有智慧有才干的人希望得到贤明的君主。将军您是皇室的后代,信义天下闻名,广泛招纳英雄豪杰,思慕贤才如饥似渴,如果能占据荆州、益州,守住它的险要之处,西面与各戎族部落和好,南面安抚夷越各族,对外与孙权结盟交好,对内修明政治;天下形势一有变化,就命令一员大将率领荆州的军队向宛、洛进军,将军您亲自率领益州的人马出兵秦川,百姓谁敢不用篮子装着食物、用壶装着酒来迎接将军呢?真像这样的话,那么称霸的大业就可以成功,汉王室就能够复兴了。」刘备说:「很好!」从此刘备和诸葛亮的情谊日益亲密。关羽、张飞等人很不高兴,刘备向他们解释说:「我有了孔明,就像鱼有了水一样。希望各位不要再抱怨了。」关羽、张飞才不再议论了。
刘表的长子刘琦,也很器重诸葛亮。刘表听信后妻的话,喜爱小儿子刘琮,不喜欢刘琦。刘琦常想和诸葛亮商量保全自己的办法,诸葛亮总是拒绝搪塞,不同他谋划。刘琦就带着诸葛亮游览后园,一同登上高楼,设宴饮酒时,让人撤掉了梯子,就对诸葛亮说:「现在上不着天,下不着地,话从您口中出来,进入我的耳中,您可以说了吗?」诸葛亮回答说:「您没有看到申生留在国中就很危险,重耳逃亡在外却很安全吗?」刘琦心中领悟,暗地谋划外出的计策。恰逢黄祖死了,他得以出外任职,于是就做了江夏太守。不久,刘表死了,刘琮听说曹操前来征伐,就派使者去请求投降。刘备在樊城听到这消息,率领他的人马向南而去,诸葛亮和徐庶都跟随着他,被曹操的军队追上打败,俘获了徐庶的母亲。徐庶辞别刘备,他指着自己的心口说:「本想和将军您共同谋划称霸天下的帝王之业,所依靠的就是这方寸之地。如今失掉了年迈的母亲,这方寸之地已经乱了,对您的大业已经没有什么帮助了,请允许我从此和您告别。」于是就去到了曹操那里。
刘备到了夏口,诸葛亮说:「事情很紧急了,我请求奉命去向孙将军请求援救。」当时孙权带领军队驻扎在柴桑,观望着刘备和曹操的胜败。诸葛亮劝孙权说:「天下大乱,将军您起兵占据江东,刘豫州也在汉南招募人马,与曹操一起争夺天下。现在曹操消灭主要敌手,大致已平定了,于是又攻破了荆州,威名震动天下。英雄无用武之地,所以刘豫州逃到这里。将军您估量自己的力量来对待目前的局面吧:如果能依靠吴、越的人马和中原对抗,不如趁早和曹操断绝关系;如果抵挡不住,为什么不放下武器捆起铠甲,向曹操投降称臣呢!现在将军您表面假托服从曹操的名声,而心里犹疑不决另有打算,事情很紧急却不能决断,大祸临头没有几天了!」孙权说:「假如真像您所说的那样,刘豫州为什么不马上就向曹操投降称臣呢?」诸葛亮说:「田横,不过是齐国的一个壮士罢了,尚且坚守节操而不屈辱投降,何况刘豫州是皇室的后代,他杰出的才能举世无双,很多士人爱慕敬仰他,像水流向大海一样,如果事业不成功,这是天意,怎么能再做曹操的臣下呢!」孙权激愤地说:「我不能拿整个东吴的土地和十万将士,去受别人的控制。我的主意已定!除了刘豫州没有能够同曹操抗衡的人了,但是刘豫州刚刚打了败仗后,怎么能够抵挡得住这个祸难呢?」诸葛亮说:「刘豫州的军队虽然在长阪失败了,可现在归队的战士和关羽的水军共有精兵上万人,刘琦会合江夏的战上也不下万人。曹操的军队,远道而来疲惫不堪,听说追赶刘豫州,轻骑兵一天一夜走三百多里,这就是所谓的『强弩之末,势不能穿鲁缟』。所以兵法上忌讳这样做,说这样『一定会使上将军受到挫败』。而且,北方人不习惯水上作战;再加上荆州百姓归附曹操,不过是迫于武力罢了,并不是心甘情愿。现在将军您如果真能够命令勇猛的将领统率数万军队,和刘豫州同心协力,必定能打败曹军。曹操的军队失败,一定会撤回北方,这样荆州和东吴的势力就会强大,像鼎足一样三分天下的局面就形成了。成功与失败的关键,就在今天。」孙权非常高兴,马上派周瑜、程普、鲁肃等人带水军三万人,跟随诸葛亮到了刘备那里,合力抵抗曹操。曹操在赤壁战败,带领军队回到邺。刘备于是就收复了长江南岸的地区,任命诸葛亮为军师中郎将,派他督率零陵、桂阳、长沙三个郡,征调三郡的赋税,来充实军需物资。
汉献帝建安十六年(211 年),益州牧刘璋派法正迎请刘备,让他攻打张鲁。诸葛亮和关羽镇守荆州。刘备从葭萌回军攻打刘璋,诸葛亮和张飞、赵云等人率军逆长江而上,分别平定了各郡县,和刘备一起包围了成都。成都平定了,刘备任命诸葛亮为军师将军,代理左将军府事务。刘备外出时,诸葛亮经常镇守在成都,使粮食和兵员都很充足。
建安二十六年(221 年),众部下劝刘备称帝,刘备不答应,诸葛亮劝说道:「从前吴汉、耿弇等人最初劝世祖即皇帝位,世祖推辞,前后有多次,耿纯进言说:『天下的英雄仰慕归附您,是怀着很高的希望。如果您不听从大家的意见,士大夫就要各自回去另找其主,就不会再追随您了。』世祖感到耿纯的话诚挚深刻,于是就答应了。现在曹氏篡夺了汉朝王位,天下失去君主;大王您是刘氏的后裔,继承帝统而兴起,现在即皇帝位,是应当的。士大夫们跟随着大王您长期以来辛勤劳苦,也希望着正像耿纯说的那样得到微薄的功勋。」刘备于是登皇帝位,颁布策命任命诸葛亮为丞相,说:「朕遇家国不幸,敬即帝位,兢兢业业,不敢安闲,想要安定百姓,害怕他们不能得到安抚。呜呼!丞相诸葛亮希望你明白朕的心意,毫不懈怠地帮助补救朕的缺误,协助宣明汉室光辉,来让这光辉普照天下,您要勤勉啊!」诸葛亮以丞相的身份兼录尚书事,并授予符节。张飞死后,他又兼任司隶校尉。
章武三年(223 年)春季,刘备在永安病危,把诸葛亮从成都召来,将后事嘱托给他。刘备对诸葛亮说:「您的才能比曹丕强十倍,一定能安定国家,最终完成统一的大业。如果继位的刘禅可以辅佐,您就辅佐他;如果他不成才,您可以自己取而代之。」诸葛亮流着泪说:「臣怎会不竭尽辅佐之力,效尽忠贞的节操,一直到死!」先主刘备又写下诏书告诫后主刘禅说:「你和丞相共同处理国事,要像对父亲一样侍奉他。」
建兴元年(223 年),后主刘禅封诸葛亮为武乡侯,设立丞相府处理政事。不久,又兼任益州牧。政事不论大小,都由诸葛亮决断。南中地区的各郡,都发生叛乱,诸葛亮认为刚刚遇到国丧,所以不便马上就动用军队,暂且派遣使者访问吴国,并且缔结友好亲善的关系,两国于是就成为盟国。
建兴三年(225 年)春季,诸葛亮率军征伐南方,这年秋天全部平定了叛乱。军需物资都由这些郡中供给,国家因而得以富饶。于是就操练军队演习军事,以等待时机发动大的军事行动。
建兴五年(227 年),诸葛亮率领各路大军北上进驻汉中,即将出发的时候,给后主刘禅上奏表说:
先帝开创的事业没有完成一半就中途去世了,现在天下分为魏、蜀、吴三国,益州的蜀国国力困乏,这实在是危急存亡的关键时刻。而侍卫皇帝的大臣在朝中丝亳不懈怠,忠心赤诚的将士在外奋不顾身,这都是追念先帝对他们的厚恩,想要向陛下报答。陛下确实应该广泛听取群臣的意见,来发扬光大先帝遗留下的美德,振作志士们的精神,不应看轻自己而自暴自弃,说话引喻失当,而堵塞群臣进谏忠言的道路。皇宫中和丞相府都是一个整体,赏罚褒贬,不应有别。如果有作恶犯法或行忠善事的臣吏,应该交给主管官员来评定对他们的处罚或奖赏,以显示陛下您公正严明的准则,不应该有所偏袒,使宫内外的赏罚制度不同。侍中、侍郎郭攸之、费祎、董允等,这些都是善良诚实的人,他们心志忠贞思想纯正,因此先帝选拔他们留给陛下。我认为宫中的事情,无论大小,都向他们咨洵请教,然后施行,就一定能够弥补失误和疏漏,得到很大的益处。将军向宠,性情品德善良公正,精通军事,从前经过试用,先帝称赞他有才能,因此大家商议推荐向宠为中部督。我认为军营中的事,都向他请教,一定能使军队内部和睦融洽,才能高低不同的人各得其所。亲近贤臣,疏远小人,这是先汉所以兴隆的原因;亲近小人,疏远贤臣,这是后汉所以衰败的缘故。先帝在世时,常常和我谈沦此事,没有一次不叹息,为桓帝、灵帝感到痛心和遗憾的。侍中郭攸之、费祎,尚书陈震,长史张裔,参军蒋琬,这些人都是忠贞贤良能够以死殉节的大臣,希望陛下亲近他们信任他们,汉王朝的兴隆就指日可待了。
我本是个平民,在南阳亲自耕种田地,只想在动乱的时代苟且保全性命,不求在割据各方的诸侯中做官扬名。先帝不因为臣卑微鄙陋,亲自屈尊相访,三次到草舍中来看我,向我征询当今世上的大事,我因此感动而奋发,就答应先帝为他奔走效力。后来遇到军事失利,在兵败的时候接受任命,在危急的关头承担重任,从那时以来已经二十一年了。先帝知道我办事严谨慎重,因而在临终时把复兴汉王朝的大事托付给我。我接受遗命以来,朝夕忧虑叹息,惟恐先帝托付我的事不见成效,而有损先帝的知人之明,所以我就在五月渡过泸水,深入到蛮荒之地作战。现在南方各郡的叛乱已经平定,军备物资充足,应该激励统率三军,北上平定中原,或许竭尽我平庸患钝的才智,能铲除邪恶凶残的贼人,复兴汉王朝,把皇室迁回到旧日的京都。这就是我报答先帝、效忠陛下所应尽的职责。
至于权衡政事的轻重得失,向陛下进献忠言,就是郭攸之、费祎、董允的责任了。希望陛下把讨伐奸贼、复兴汉王室的任务交付给我;如果做不出成效,就治我的罪,以告慰先帝在天之灵。如果没有听到劝勉陛下发扬圣德的忠言,就责备郭攸之、费祎、董允等人的怠慢,来公开明确他们的过失。陛下自己也应该考虑谋划,征询听取好的办法,明辨采纳正确的意见,深切追念先帝的遗诏。我接受恩德而不胜感激。现在就要远离陛下,书写着这篇奏表,我泪如雨下,不知道自已说了些什么。
随后诸葛亮就率军出发,驻军在沔阳。
建兴六年(228 年)春季,诸葛亮扬言要从斜谷道攻取郿,派赵云、邓芝作为迷惑对方的疑兵,占据了箕谷,魏国大将军曹真率领军队来抵御。诸葛亮亲自率领各路大军进攻祁山,队伍整齐,赏罚严厉号令严明,南安、天水、安定三郡反叛魏国,响应诸葛亮,关中地区震动。魏明帝西行镇守在长安,命令张郃抗击诸葛亮,诸葛亮派马谡作前锋统率各军,在街亭同张郃交战。马谡违背诸葛亮的部署,军事行动失当,被张郃打得大败。诸葛亮迁移西县一千多户人家,退回到汉中,杀了马谡向大家承认错误。诸葛亮给后主刘禅上奏表说:「我以低劣的才能,担任了不能胜任的职位,亲自执掌白旄黄钺带兵出征以激励三军将士,没有能够训示法规严明法纪,面临大事而不能心存戒慎,以至于出现在街亭违背命令的错误和箕谷戒备不严的过失,责任都在于我用人不当。我自知缺乏知人之明,处理事情又很愚钝;按照《春秋》之义战争失败要责罚主帅,我的职位正应当受到这种责罚。请允许我自已降职三级,来究责我那些过失。」于是任命诸葛亮为右将军,代理丞相职务,所总管的事务像先前一样。
冬季,诸葛亮又出兵散关,围攻陈仓,魏将曹真抵御他,诸葛亮粮草用尽而退兵。魏将王双率骑兵追击诸葛亮,诸葛亮同他交战,打败了魏军,杀死王双。
建兴七年(229 年),诸葛亮派陈式攻打武都、阴平。魏国雍州刺史郭淮率军想要攻击陈式,诸葛亮亲自出兵到了建威,郭淮退兵返回,于是平定了武都、阴平二郡。后主刘禅下诏书给诸葛亮说:「街亭那一仗,错误由马谡造成,而您引咎自责,深深地贬责压抑自己,我难以违背您的心意,听从了您的意见而让您降到目前的职位。去年您挥师征伐,斩杀王双;今年再次征讨,使郭淮逃走;收降了氐族、羌族,恢复振兴了武都、阴平二郡,威风震慑凶恶敌贼,功勋显赫卓著。现在国家还不安宁,罪恶的元凶还没有诛除,您身负重任,主持国家大事,而您长期地自责贬抑,这就不能够发扬光大先帝的伟大功业了。现在恢复您丞相的职位,请您不要推辞。」
建兴九年(231 年),诸葛亮再次出兵祁山,用木牛运输军需物资,粮草用尽而撤军,同魏将张郃交战,射杀了张郃。
建兴十二年(234 年)春季,诸葛亮率领全军从斜谷道出兵,用流马运输军需物资,占据武功的五丈原,和宣王司马懿在渭水之南对峙。诸葛亮常常担心军粮供应不上,使自己统一中原的抱负不能实现,因此分出部分士兵在驻地开荒种田,要建立长期驻军的基础。耕田种地的士兵混杂在渭水沿岸居民中间,而百姓安居平静,军队从不骚扰百姓获取私利。两军相持一百多天。这年八月,诸葛亮染病,死在军中,时年五十四岁。等到蜀军退走,司马宣王一一巡视蜀军的营垒住所,说道:「诸葛亮真是天下奇才啊!」
诸葛亮临终留下遣言把他葬在汉中的定军山,依山造坟,墓穴刚好能容下棺材就行,入殓时穿上平时所穿的衣服,不需要殉葬物品。后主刘禅下诏书说:「您禀受文武的天赋才能,聪颖智慧忠厚诚实,接受先帝托孤的遣命辅佐朕,使快要绝灭的国家继续存在下去,使已经衰微的皇室兴盛起来,立志要平定祸乱;于是整顿三军,连年征讨,神明勇武赫赫,威武震慑天下,将为蜀汉建立特殊的功勋,足以和伊尹、周公伟大的功续媲美。上天竟是这样不慈悲,事业接近成功之时,您却染上疾病丧失生命!朕因此哀伤悲痛,心肝如裂。尊崇您的美德,评定您的功勋,按照您生前的行迹为您加封谥号,使您的名字和功勋光照后代,载入史册而永不磨灭。现在派使持节左中郎将杜琼,追赠丞相您武乡侯的印绶,追封您的谥号为忠武侯。您的忠魂在天有灵,也会为得到这样的恩宠荣耀而高兴。呜呼,真伤心啊!呜呼,真伤心啊!」
当初,诸葛亮自己给后主上奏表说:「我在成都有桑树八百株,薄田十五顷,子孙后代的衣食,当会充足富余。至于我在外任职,没有别的开支,随身的吃穿,全都依靠官职俸禄,不再经营别的产业,来增加丝毫的家财。到了我死的那天,不让家中内有多余的帛绢,外有多余的钱财,而辜负了陛下的恩宠。」等到他死后,正像他所说的那样。
诸葛亮生性擅长巧妙的构思,改进能够连续发箭的连弩,装造木牛流马,都是出于他的想法;推广演绎用兵作战的策略方法,设计八阵图,都深得其中的要领。诸葛亮的言论、教令书信、奏章很多都值得一看,另外编集成一书。
景耀六年(263 年)春季,后主下诏为诸葛亮在沔阳修建祠庙。秋季,魏镇西将军钟会征伐蜀国,到了汉川,祭祀了诸葛亮的祠庙,命令士兵不许在诸葛亮墓附近割草放牧伐木采摘。
诸葛亮的弟弟诸葛均,官做到长水校尉。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,继承了父亲的爵位。
诸葛氏集目录
- 开府作牧第一
- 权制第二
- 南征第三
- 北出第四
- 计算第五
- 训厉第六
- 综核上第七
- 综核下第八
- 杂言上第九
- 杂言下第十
- 贵和第十一
- 兵要第十二
- 传运第十三
- 与孙权书第十四
- 与诸葛瑾书第十五
- 与孟达书第十六
- 废李平第十七
- 法检上第十八
- 法检下第十九
- 科令上第二十
- 科令下第二十一
- 军令上第二十二
- 军令中第二十三
- 军令下第二十四
上文所列二十四篇,共十万四千一百一十二字。
臣陈寿等奏言说:臣从前任著作郎时,侍中领中书监济北侯臣荀勖、中书令关内候臣和峤上奏,让臣下整理已故蜀国丞相诸葛亮的旧事。诸葛亮辅佐垂危的国家,依恃险要地势而不臣服,现在仍然保存著录他的言论,耻于善言有所遣漏,这实在是大晋王朝的明耀光辉和至高恩德,惠泽覆盖无边,自古以来,没有能够相类比的。我们就删除重复的,分类编排,总计有二十四篇,篇名如前。
诸葛亮年轻时就有出众的才华,宏伟的气度,他身高八尺,容貌伟岸,当时的人都认为他不同寻常。时逢汉朝末年战乱动荡,跟随着叔父诸葛玄避难到荆州,亲自在田间耕作。不求显身扬名。当时左将军刘备认为诸葛亮有特殊的才能,就三次到草庐之中去拜访诸葛亮;诸葛亮深感刘备姿态威武、才德出众,于是就推诚相待、倾吐忠言,相互结下深厚的情义。到魏武帝南征荆州时,刘琮率全州投降,而刘备失势且人马很少,没有立足之地。诸葛亮当时二十七岁,就进献奇计,亲自出使东吴,向孙权求援。孙权早已很佩服敬慕刘备,又看到诸葛亮儒雅过人,非常敬重他,随即派遣三万军队来援助刘备。刘备得以同魏武帝交战,大败魏军,乘着胜利形势克敌制胜,长江以南地区全部平定。后来刘备又向西夺取了益州。益州平定后,任命诸葛亮为军师将军。刘备称皇帝,任命诸葛亮为丞相,录尚书事。到刘备死后,继位的儿子年幼懦弱,事情不论大小,都由诸葛亮决断。于是对外连结东吴,对内平定南越,制定法令执行制度,整顿军队,需用器具制造精妙,事物深究原委,法令严明,赏罚公正,罪责无不受到惩罚,善行无不给予表彰,达到了官吏不营私舞弊,人人自勉,道不拾遗,强不欺弱,社会风气呈现安定的局面。
在这时候,诸葛亮的宿愿,是进就想要像蛟龙般腾越、像猛虎般雄视,统一全国;退也想要扩展疆土,震动天下。又自认为他死以后,蜀国就不会有能够进军中原、对抗大国的人了,因此他不停地出兵征战,多次炫耀他的武力。但是诸葛亮的才能,是以治理军队为长处,而在根据情况出奇制胜方面显得不足,治理国家的才干,超过军事指挥的谋略。而他所遇到的作战对手,有的正是杰出的人物,再加上兵力的强弱并不相等,进攻和防守情况不同,因而尽管他连年出兵,却也没有能够获得胜利。从前萧何推荐韩信为大将军,管仲保举王子城父为大司马,都是揣度自己才能的长处,不能政治军事两方面兼而有之的缘故。诸葛亮的才干和政治作为,或许也可同管仲、萧何相媲美,只是当时的名将没有像王子城父、韩信那样的人,所以才使他的功绩事业逐渐衰微,统一全国的大志不能实现吧?这大概是天命所注定,不能够以人的才智和能力来争取到的。
魏明帝青龙二年(234 年)春季,诸葛亮率人马出兵武功,分派士兵开荒种田,建立长期驻军的基地。这年秋季,诸葛亮因病去世,百姓追念怀想他,把他的事迹作为谈话的内容。至今梁州、益州的百姓,称赞追述诸葛亮,言谈话语仍然随处可以听到,即使前人作《甘棠》赞颂召公,郑国人歌颂子产,也无法与这种情形相比拟。孟轲曾说:「用使百姓安乐的原则和办法来役使民众,民众即使劳苦也没有怨言;用使百姓生存的原则和办法来诛杀罪人,即使有死罪也没有怨恨。」确实是这样啊!有些评论的人指摘诸葛亮的文章文辞不够华丽,而告诫过于周到详尽。
我的拙见认为,咎繇是很贤明的人,周公是圣明的人,从《尚书》考察,咎繇陈述计谋的语言简略而典雅,周公诰命的语言周密而详尽。这是为什么呢?这是因为咎繇是在同舜、禹交谈,而周公是在和众部下立誓言相约束的缘故。诸葛亮谈话的对象,都是平常的人和普通的将士,因而他的文辞意旨不能追求深奥。但是他的教令遗言,都是他经历的事情和汇总处理的事物,他的公正诚实之心,表露在他的文辞之中,完全可以了解他这个人的思想见识,而对于现在也是很有补益的。
陛下效法古代圣贤,胸怀坦荡无所忌讳,因而即使是敌对国家诽谤的言论,也都任其文辞完全存留而不加修改隐讳,是以此来宣明宽宏通达的道理。臣恭谨地抄录了诸葛亮的著作上交著作机构。臣陈寿我非常惶恐不安,叩首再三,死罪死罪。泰始十年(274 年)二月一日癸已,平阳侯相臣陈寿拜上。
评曰:诸葛亮担任丞相,安抚百姓,明示礼仪法度,简省官职,顺应适宜的制度,坦露诚心,宣明公正;竭尽忠心、有益常世的人,即使是仇人也一定奖赏;违犯法令、傲慢懈怠的人,即使是亲人也一定责罚;承认罪责、表达真情的人,即使罪过重大也一定宽释;不讲实话、巧言掩饰的人,即使罪行较轻也一定惩处。好的事物无论多么微小,没有不奖赏的;坏的事物无沦多么细小,没有不贬斥的。处理各种政务熟练通达,对待事物能抓住其根本,根据名分寻求名实相副,鄙弃虚伪不诚的人;在整个国家之中,人人敬畏而爱戴他,刑法政令虽然很严厉,却没有怨恨他的人,这都是因为他用心公平而且劝戒分明。他可以称得上是懂得治世之道的杰出人才,是同管仲、萧何不相上下的人。但是他连年出兵征战,却没有能够完成统一的功业,大概是由于应付事变和策划用兵的军事谋略,不是他的长处吧!